焦點新聞

轉型後未滿五年化工紙器休閒事業逐步平穩且獲利 台紙董事會卻通過購併案 股權對價轉換後終止上市 台紙四月中召開股東臨時會最快六月私有化下市

2020-05-14

2020/3/19

紙業新聞 第一版

【台北訊】近幾年才轉型以化工產品作為在台主力事業的台紙公司,發布重大訊息,在業界投下一枚震撼彈,吸引同業的關注。該公司表示,董事會決議通過與董事長余美玲家族企業新誠資產管理公司進行股份轉換,由新誠公司以每股現金20.8元作為換股對價,取得台紙全部股份。該併購案一旦順利完成,轉換後的台紙將成為新誠公司百分之百持股子公司,且終止股票上市暨撤銷公開發行,也就是掛牌上市逾50年的台紙將是近十餘年來繼萬有之後另一家下市的紙業公司。

台紙在發布重大訊息時指出,台紙與新誠資產管理公司於同日分別召開董事會,會中各自決議通過與新誠公司的股份轉換案,主要是新誠公司以每股20.8元現金為換股對價購併台紙,台紙擬於今年四月十六日召開股東臨時會,若臨時會通過後,則訂六月一日為股份轉換基準日。台紙目前流通在外股份約四億股,預估新誠對價取得金額約為83.62億元,一旦股份轉換完成後,台紙將成為新誠百分之百持股之子公司,且將終止股票上市暨撤銷公司發行。也就是私有化下市,成為大股東百分之百持有之公司。

台紙說明,進行購併的目的,是基於公司的長期發展規劃,為能有更大彈性處理各事業單位之運營發展及尋求合作夥伴或其他突破,提升經營效益,整合資源競爭力。

台紙創立於1946年,為台灣造紙工業先驅,並在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1962)多年。民國105年轉型前主要產品為文化用紙、紙漿及化工產品。考量到新營廠設備老舊、生產成本持續增加。紙類業務持續虧損;因此,於105年九月底董事會決議,停止新營廠漿、紙生產線。主力產品由紙漿、紙品轉變為氫氧化鉀(KOH)、碳酸鉀(K2003)的生產,即在台灣事業轉為提供化工產品的工廠。於越南則透過轉投資從事紙器製造及運動休閒業。

台紙說,上市公司的最大職責是以最好的經營成果,讓所有股東獲得最好的報酬。有鑒於這些努力能否成功仍具有一定的風險,何時能獲致令人滿意的結果也無法預期。因此經營層乃決定讓所有股東在獲得合理回報的情形下終止上市,俟將來順利轉型後再與社會大眾分享經營成果。

據了解,台紙於105年結束漿紙生產線後,其新營廠的生產剩下化工產品,為提升業績,曾於106年新建一座化學廠。惟台紙在轉型後的三大主力事業均有獲益,而營收與獲利主要來源是在越南的投資事業群。依據2019年營收佔比來看,台紙的化工事業約佔18%;而越南紙器事業則佔約75%;休閒事業約7%左右。

台紙在轉型後的營運越來越穩健,業績還比較其更早轉型的士紙來得好,在轉型後的第一年(106年)營收雖降,但轉虧為盈,每股盈餘為0.58元,翌年(107年)不僅營收增加,獲利也提升,每股盈餘達1.03元,而去年前三季台紙稅後每股盈餘也有0.66元,預估全年可維持獲利,因此實際上,台紙的整體經營狀況並不算太差。

然而市場人士揣測,憑什麼資本額僅百萬元的新誠公司,以小吃大併購股本40.2億元,市值超過80億元的台紙?

其實新誠公司這一家族公司成員,名下也持有不少台紙股票,包括戴誠志、余美玲夫妻及其子女,合計台紙持股高達約40%,因此購併案要成功過關,似乎並不會太困難。

到底台紙有何潛在利益值得大股東極力爭取私有化?市場人士觀察,台紙在投資人眼中,是紙業上市公司中除了士紙外,另一個被視為具資產股效益的公司,由於成立得早,擁有不少增值土地,成為台紙最大資產,這也是為何在2014年兆豐證券董事長簡鴻文、戴誠志及中纖王貴增,聯手從張伯鴻家族手上拿下台紙經營權的原因,同時,又在2017年,簡鴻文和戴誠志家族再次重演主導經營權之爭,雙方不歡而散,主要的癥結在於台紙擁有台、越兩地雄厚的「土地資產」厥為最大誘因。

對於台紙一旦下市後,台越兩地的現有設備、土地、人員等究竟如何處置仍備受業界關注其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