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促使人類文化轉播的重要大發明。根據天工開物記載,東漢蔡倫(西元121年)以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透火焙乾等步驟,利用天然餘料造紙,樹立造紙業以資源再生利用的核心思想。

 循環經濟_1

隨著工業革命發展規模經濟後,造紙產業持續以資源再生利用目標運行,主要有三大循環系統: 產品循環、能源循環、水循環,創造資源運用最大化,降低環境衝擊。

 循環經濟_2

產品循環

台灣造紙年生產量448萬公噸,其中紙板生產量超過五分之四,紙板包括瓦楞紙箱用紙 (裱面紙板、瓦楞芯紙)、白紙板、灰紙板等等,以及環保衛生紙、再生印刷書寫用紙、敬神紙等等,都是以回收紙作為原料,國內收集量達289萬公噸(2021),等同於5座木柵焚化爐年處理量,不僅減少木漿使用,資源再利用更不致焚化浪費、製造碳排。

 循環經濟_3

水循環

水是造紙業重要資源之一。會員廠透過水資源管理,致力於廢水減量,以循環、回收及再利用的概念,提升廠內回收效率,目前工業用紙單位用水量已可維持6-10公噸。

造紙廠皆設有廢水處理系統,除了必須確保放流水水質符合法規標準,放流水甚至提供溪流、濕地等自然水體穩定水源,維持自然生態系統,孕育生物多樣性, 並且固碳以延緩溫室效應。

 

能源循環

造紙業利用製漿流程剩餘的木質素、胎片、漿紙污泥、衍生燃料,透過汽電共生、生質能鍋爐製造再生能源。另外也能透過沼氣發電,實現廢棄物燃料化與資源化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