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面臨中國宏觀政策國際市場與環保等多重因素影響 建議順應發展規律規避風險 紙企須預見產業趨勢掌握未來

2019-08-13

2019/01/17

紙業新聞第四版

【北京航訊】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四十年來,中國造紙行業一直處於高速增長的態勢,整體來看,當前造紙行業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卻遭遇著異常複雜的局面,各種不確定因素時刻潛伏著。這些變化不是企業自身所能左右,在宏觀、政策、國際、市場、環保等多重因素影響下,系統性風險不斷積聚,各種風險有的長期存在,有的可能會在短期被激發。如何面對未來,順應發展規律,規避不可預測的風險?對此,中國媒體對中國輕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中國造紙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曹振雷博士進行訪問,從行業專家的觀點能業界提供參考和思路。

「2016年大喜大悲,2017年一路高歌,2018年提心吊膽、戰戰兢兢。2018年是風險很多的一年,一直站在高位如履薄冰。」曹振雷博士用一組排比片語形象地描述了過去兩年和當前造紙行業的現況,對行業的擔憂和對企業的告誡之情溢於言表。

曹振雷指出,2017年,在紙張價格持續上漲的影響下,造紙行業整體經營形勢良好,取得了近幾年來最好的業績。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中國紙及紙板的產量達到12,542萬噸,連續第二年超過1.2億噸,同比增長3.09%。造紙行業利潤總額為636.85億元,同比增長58.52%。業績數據非常靚麗,不僅全行業利潤大漲,增速也是近年來最高,大部份企業都賺得盆滿缽滿。曹振雷博士表示,喜人業績的背後是不同紙種迥異的發展軌跡,企業不同的發展模式也左右著各自的未來命運。

紙種發展存在差異 生活用紙維持平穩

作為造紙行業的權威人士,曹振雷博士對生活用紙產業的發展和問題看得非常清楚,他建議生活用紙企業要對品質管制和經營模式多下工夫進行研究。目前排名靠前的幾個品牌都經歷了多年的市場積累,原料穩定、品質較好、產品多樣,研發的新品不斷投入市場,市場細分過後更加專業,品質也更高。但同時,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新進入者,雖然產能較大,但沒有打出品牌,甚至只能作為原紙生產商,這樣很難做成大品牌。如果一個企業只靠產量大來取勝,那就只能走低端路線,利潤微薄。

現在的銷售模式也在發生巨大的改變,由於生活用紙主要面向終端消費者,更加適合網購。大企業之間沒有太多價格戰,基本可以維持平穩。企業的競爭最後體現在品質的競爭力和品牌的影響力。

市場機會稍縱即逝 特種紙需要科技強基

曹振雷博士表示,特種紙產業的發展與生活用紙相似。生活用紙賣給老百姓,如果沒有足夠的品牌影響,漲價就沒人買,特種紙賣給企業,漲價也一樣沒人買,因為特種紙需求量有限,只有在技術上有足夠的優勢才能贏得市場。但是現在存在一種現象,市場上推出所謂的「複合紙」,卻包含著相當比例的化工材料,甚至是塑膠等,複合的各種材料不容易被分離和降解,嚴重破壞了整個回收系統,這是污染轉移,應該引起造紙界人士的警惕。

技術短板普遍存在 持續創新才能發展

缺少核心技術的問題不僅僅存在於特種紙領域,應該說整個行業都存在這一情況。中國造紙產業的發展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從技術研發上來說,還需要更多、更好、更實用的成果出現。經過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造紙行業只是做到了「從小到大」的改變,沒有實現「從大到強」的目標,根源就是沒有更多新技術,沒有自己研發的核心技術。而且裝備企業現在關注最多的是節能,依靠提升設備效率節能,但這些不能帶來更多效益,更不能實現革命性的技術進步。

原料問題是發展瓶頸 「走出去」獲取國際資源

曹振雷博士表示,從長期來講,原材料安全問題亟需解決,必須走出國門,無論是廢紙漿還是原生漿,現在都處於高度依賴進口的高風險狀態。造紙原料結構受政策、外貿的影響,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非木漿可能會有所回升。目前國內有600萬噸的非木原生漿,在紙漿價格行情持續保持高位的情況下,非木漿會有穩定的增長,產生的衍生品,基於木質素磺酸鹽的黃腐酸肥已經取得農業部門認證,在農業中會有較好的應用。

中國存在造紙原料短缺的致命缺陷。不過在非木漿生產和應用方面,中國有比較成熟的技術,比其他國家經驗更加豐富,可以作為成熟經驗走出國門,但技術「走出去」還需要資本的帶動和支援。目前中國國內有幾家大企業正努力在國外進行投資建設,包括製漿、造紙、造林等項目,但現在總體進展較慢,還需要慢慢探索。

原料價格短期難回落 廢紙短缺是根源問題

曹振雷博士認為,漿價和廢紙的問題是2017年最主要的問題,也是2018年的重要問題。廢紙資源分配不均,價格偏高,採取核准制政策等,導致企業都去爭取廢紙進口指標。由於廢紙政策不可能在短期內放開,廢紙短缺這個問題將會持續下去,會給產業發展帶來嚴重問題。因為廢紙的問題目前沒有看到解決方案,預計2108年原料短缺的矛盾會繼續。

原料價格持續上漲,已經影響了中國造紙企業的正常運營。根據統計,2017-2018年中國國內新增項目產能約2,000萬噸,基本會形成1,500萬噸產量投放,但有效產能無法得到完全釋放,主要是止步於原材料價格上漲。